close

 

以下內容摘自練醫師部落格衛教~~謝謝練醫師提供  

 

 

寶寶過敏最常見的疾病,

異位性皮膚炎、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腸炎、氣喘,異位性皮膚炎大概是寶寶最常見,也是最先會出現的

過敏性疾病(常和過敏性腸炎同時間出現),多數寶寶在出生2-3個月就會慢慢出現

(也有很多是長大才跑出來)初期大部分發生的位置多在臉部、耳朵等頭頸部位,

常會和寶寶 剛出生時的一些良性皮膚疹(例如新生兒痘痘等),分不清楚,

另外有一些寶寶也會在身上、四肢同時出現,長大一些比較會出現在關節,皮膚皺摺處,

年紀小時會在肢體外側比較多,長大後多半會在關節內側較多,(因人而異)

皮膚發炎時,皮疹會發紅、粗糙、乾燥的,有時看起有點油油、亮亮、髒髒的,

發炎減緩時,皮膚摸起來也是粗粗乾乾的,多數寶寶皮都會癢,所以寶寶幾乎都會自己亂抓,

所以常常會有抓痕和傷口...

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、過敏性的皮膚發炎疾病,

常常會反反覆覆發作,造成原因推測是因為過敏原刺激引起,

但是大部分過敏原檢測結果,和異位性皮膚炎的引發,

兩者常常搭不上關係,所以預防和治療上,只能盡量減少可能的過敏原接觸,

包括食物(牛奶、蛋類、海鮮等等)、呼吸(灰塵、塵螨、蟑螂、黴菌等)、接觸(衣物、洗潔劑等)

過敏原,另外季節、天氣變化、情緒等因素都會影響發作和嚴重程度,

因此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和預防上困難的地方就在這邊,

幸好多數寶寶對藥物的反應都還不錯,另外在慢慢長大後,

許多人的症狀也逐漸減輕(但是還是可能會反覆再出現),

所以持續預防、治療、保養,並減輕症狀之後,大部分寶寶都能逐漸改善。

治療異位性皮膚炎,目前主要還是靠局部類固醇藥膏為主,

有時會搭配口服抗過敏藥(抗阻織胺、鼻水藥),幫忙止癢,

平時用一些乳液、乳霜甚至油膏或凡士林做保溼,

對於比較嚴重的病人,有時會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,

若是發炎範圍較大,兩歲以上的寶寶,可以使用含免疫調節藥物的藥膏幫忙,

另外高單位的益生菌、乳酸菌被證實可以減緩異位性皮膚炎,

可以搭配藥物一起使用,6個月前的寶寶可以用水解蛋白奶粉"延緩"發作時間和程度,

6個月後寶寶注意飲食(避開高過敏食物),多數可以改善症狀。

狀況較輕微的寶寶,在擦幾天藥膏後,幾乎都可以完全改善,

但是皮膚炎仍會時常發作,尤其季節交替,接觸到過敏原等等...

因此平時保養工作也很重要,只要發作能盡量控制住,多半在4-6歲之後症狀有可能減輕,

最怕是發炎之後,又被寶寶抓破皮,而且越抓越癢,越抓傷口越難好,

變成惡性循環後,就更難解決了。幸運的是,現在坊間保養異位性皮膚炎的產品越來越多,

每年就會有更新的產品,(可見病人真是不少)對過敏寶寶來說,算是一大福音ㄚ!!

 

局部類固醇藥膏強度參考

摘錄自基層醫學22卷第1期 (胡昆宜、趙昭明、張景勳、羅慶幑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ppy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